在温哥华有多少投资房算是富人?
这几年,有个词特别火——“被动收入”。被动收入是一种只要付出一点努力进行维护,就能定期获得的收入。
美国国税局把收入划分为三种类型,分别是主动收入(即劳动收入),被动收入,和组合收入。它把被动收入定义为“你没有重大参与贸易或商业活动”而获得的收入。
在所有的被动收入类型里,最接地气的,门槛最低的,谁都能干的,恐怕就是买房出租当“包租公(婆)”了,这也是华人们最热衷的一种赚取被动收入方式。
但温哥华的生活成本高举世闻名,在大温到底需要多少被动收入才够?多少套房才能算是个“躺着收租”的“富人”呢?
有个网友就在论坛上发出了这样“直击灵魂的一问”。
楼主称自己有个忘年交,在大温有20多个投资房。但他的生活质量也没有很高,就是消费欲望不高的那种人。
楼主想问问同在大温的华人们:大温有多少投资房算是富人?或者房租作为被动收入,每个月达到几万可以过得很舒服?
楼主顺便说了下自己的看法:一个人的财商是要靠后天学习的,只靠主动收入生活,老了以后会很悲惨,像沃尔玛那些工作的老人一样。
楼主认为,投资房至少10个以上。这样总共差不多1000万加币左右的房产,可以算高净值的富人。
但是楼主也表示,这些投资房对于普通人来讲,需要一个一个积累。不是一下子拿出1000万加币,直接投资。
而且楼主认为,能贷款就贷款,只要房租高于所有开支就可以,负债就不值得了。
楼主计划从第一套房子开始,一套一套开始积累,然后积累个10-15年的时间,等每个月房租收入1万5到2万就差不多了。
有网友回复十分犀利:那些拥有10个以上投资物业的人不会与你这样的人讨论这个问题的。是时候把你的乐高房子收起来,为你的第一个真正的房子努力了。
还有网友表示楼主标准真高,1000万净值已经远超加拿大top1%的水平。
楼主还跟网友讨论了投资房最好贷款的理由:一方面提高现金的利用率,另一方面可以产生杠杆作用。买入房产升值后,继续持有,refinance之后,从银行借钱出来再次投资,这个贷款的利息还可以抵税。
楼主担心等退休了,政府的养老金每年最多4万,不可能有一个高质量的退休生活。他认为人的一辈子是需要平衡自己一生的收入的。否则再多现金在手里,也赶不上通胀的速度。
还有一个网友表示,自己认识的一个人,香港五套房子,刚卖了一套,因为面积大租不出去,套现2000多万港币拿来买债券,温哥华自己一套,子女买了三套,西雅图一块离市区10km的待开发地,广东某二线城市有一栋八层楼城中村收租,股票账户价值比房产多,但过的日子依旧节俭,体会不到有钱人的快乐……
有网友表示,既然消费欲望不高也不存在生活质量不高嘛。幸福感是自己创造的。不是富豪也有不是富豪的幸福。
以及投资要看贷款和出租情况。如果能带来正向现金流就是资产,如果是负现金流就是负债。要是背了这么多债,生活质量当然不会高。
对于靠买房的被动收入实现财务自由的事儿,或许加拿大东部一对夫妻更有发言权。
丈夫Robert Harris,妻子Cheryl Vanditelli住在近美加边境的旅游城尼亚加拉瀑布区。夫妻二人今年才五十几岁,按理说还不到退休的年纪,如今却早早步入了退休享清福的阶段。要说都是因为他们在2015年和2016年做的明智决定——买房!
当时全加拿大的房市包括尼亚加拉在内都很好,Harris为了能够专心打理出租房,辞去了在工具制造厂的生活,专门负责房子的管理和维修工作。而妻子Vanditelli也辞去了在银行的工作,夫妻二人为了投资房产倾其所有。
一项明智的投资以及用心的经营,所带来的收益往往是非常可观的。一位当地的估价师告诉夫妇二人,当年他们所买的这5套房产,每一处都是购买价格的2倍。他们购买的第一套房子价值15.4万加币;第二套房子价值12.3万加币;第三处房产是一套复式公寓,售价17.8万加币;第四套公寓也是一套复式公寓,售价20.3万加币;第五处房产价值14.5万加币。
这样算下来,夫妻二人在短短四年的时间内,靠房产实现80万的增值。
而这5套房,夫妻二人自己居住1套,剩下的4套全部用来出租,单是这笔出租收益就够两人吃穿不愁了。根据尼亚加拉的最新的一份租房报告显示,该市的平均租金为1000加币,算下来4套房子怎么一个月也能收租4000加币。
Vanditelli说,“买房投资真的是一个宝藏,但是当时并没有人注意到这个。我觉得我们投资的刚刚是时候。”
现在夫妻两人不仅提前实现了退休自由,还在尼亚加拉开了一家咖啡厅,完成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。
按照上文楼主的标准,这对小夫妻确实没有因为投资房产而成了“富人”,他们投资的房产价值确实与温哥华房价没什么可比性,但实现被动收入和财务自由,到底需要多少钱,本来就是根据每个家庭的需求而定的,不是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