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拆牌大队行动中:网易的大牌子拆了,中央媒体跟进不?

北京拆牌继续推进中。来自北京媒体圈爆料,现在各大媒体的招牌都在拆了,腾讯、网易等门户网的招牌开拆了,中央媒体也开拆了…

今天光明日报的牌子拆了。

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字已拆

中央媒体都拆了,门户网站也未能幸免,网易被摘牌

腾讯的一栋楼也在拆

新浪不在房顶,应该不会拆

还有其他建筑

北京城管委回应:拆除广告牌与规范重设同步

中新网北京12月8日电 (记者 于立霄)

北京正在进行整治户外广告牌匾的集中行动。针对有北京市民反映,拆除广告牌匾后找不到路,用横幅代替牌匾等问题,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8日表示,正在制定街区总体设计,注重街区特色,将拆除和规范重设同步。

在北京一些黄金地段,高楼外的广告牌一个比一个高、一个比一个大,高楼顶层与蓝天相接处的天际线被众多广告牌匾割裂、打破,既存在安全隐患,也破坏了城市上空公共景观。

近一段时间,在北京街头及道路沿线等区域,数百块违规广告牌匾被拆除。这是“还北京一个美丽的天际线”、整治户外广告牌匾标识的集中行动。

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8日表示,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,北京的架空线乱象得到初步遏制,增量被严格控制,存量正按计划消减。尤其是二环内电力架空线入地58条,明年可确保全部入地,通信架空线入地313条,蜘蛛网逐步清除。

在此次集中整治中,北京的天际线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,拆除楼顶各种牌匾标识1.4万块,亮出了美丽的天际线。

然而,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,民众反映各不相同。有人认为,户外广告牌匾拆除后重设进度有所脱节,新牌匾没有及时跟上,商家却用横幅来代替,非常不美观;也有人表示,某些路标、招牌消失了,影响了市民的寻路习惯等。

按光明日报被拆的逻辑,人民日报也要拆,会不会拆?成为网友极度关注的问题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人民日报社下的环球时报发表文章《北京天际线之争,北京人争的是什么?》称,

在为保护天际线而治理广告牌的问题上,很多北京人其实关注的不是摘广告牌本身,而是他们不喜欢“一刀切”,不喜欢“排浪式”“运动化”的社会治理行动。他们也不愿意什么都人为地整齐划一,希望城市多有一些自然生长的空间,哪怕这在市井层面意味着一点“乱”的现象。

此前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《“清理天际线也要关注人心起伏线”。》

来源:人民日报评论,不代表本公号立场。

作者:何鼎鼎

日前,北京正在进行的清理牌匾标识,引来不少关注,正反两面声音皆有。

赞成者认为,北京不少牌匾标识“很不首都”,毫无审美可言,摘了并不可惜;质疑者则认为,像“庆丰包子铺”这种街边一层楼高的招牌也被摘了,是否真的科学?是否太一刀切?

应该看到,无论赞同或是质疑,基点都是出于公共利益。大家的争议焦点,并不在于北京要不要美丽的天际线、要不要整洁的城市空间,而在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。

与城市相遇,在登高远眺,也在行走其间。美丽的天际线,清朗的建筑立面,都是城市的靓丽名片。驻足黄浦江边或面对维多利亚港,有那条天际线在,就有上海风情与香港格调。

具体到北京,没有人不会同意:维护故宫、钟鼓楼、永定门城楼等重要建筑周边传统空间轮廓的完整,有利于保护老城平缓有序的城市天际线;维持长安街、通惠河等处公共空间的开阔清朗,对维护“北京的符号”是多么的重要。

这不仅是《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》的顶层设计,也是每一个热爱北京的人的肺腑之言。

城市的核心是人,要塑造错落有致、富有韵律的天际线,也要关注到人心的起伏。这其实是一条比天际线更重要的曲线。

强化对牌匾的监管职能当然没错,对有安全风险的广告牌应该坚决整治,对违法私设的牌匾就应依法拆除,与天际线一起被清理的“架空线”——那些电线杆连起来的“城市蜘蛛网”,就赢得了无数点赞。

然而,也要听到这样的声音:“没有了那块熟悉的招牌,迷路怎么办?”“牌匾没了,开车过来更找不着地儿了。”楼顶标志、路边店招,是城市的表情包、出行的坐标系,没有了还真容易叫人不习惯。

而“3层以上只能安装一块牌匾标识”,对于一栋体量巨大、有多个出入口的高层建筑而言,是不是有只留天际线,不接地气的嫌疑呢?如若把有多年传统的“老字号”的牌匾也换成统一标识,又会不会失却一些传统的韵味、多元的丰富呢?

人们的讨论,也是在期待更务实也更精细、更有效也更接地气的做法。

利益高度分化的时期,确实鲜有毫无争议的公共政策。什么是判断的关键标尺,什么是治理的最大公约数?应该属法治。为了净化城市空间、打造美丽天际线,北京新修改通过了《北京市牌匾标识设置管理规范》,清理属于有法可依。

然而,行政法上同样强调信赖保护原则。那些在老规范下合法合规设置的牌匾标识,其信赖利益是否应该得到保护?这涉及到政府的公信力。

而在摘除过程中,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,或许也可以考虑一下社会承受力的问题。一言以蔽之,精细化的管理一定是法治化的,也应该是将绣花功夫落实到治理全链条中的。

不妨再看看世界。无论纽约还是东京,都有一条被称道的天际线,也都有丰富而多元的城市空间。这不是建筑与天空交接的生硬墨线,也不是千篇一律的“统一服装”,而是接纳了建筑之上、空间之中的人文、历史与商业痕迹的。

对于整座城市而言,这既是装饰性的,也是叙事性的,是能够讲述城市历史的。尽管今天,现代城市规划越来越强调其科学性,但并不意味着排斥城市的自我生长性。人们如此关注北京整治牌匾标识,正是在考量:刚性的城市治理之下,需要为城市的有机生长留下多少弹性空间。

如果说建筑与天空的交界线只是一条没有宽度的线,那么政策与人心的交界线应是有公共探讨的宽度和温度的。正因此,让城市天际线更美丽、城市空间更清朗,一个为了城市更美好的公共决策要凝聚起更多共识,既需要照顾到城市发展的规律,也需要兼顾各方利益、注重决策的透明化与公信力。

毕竟,所有的建筑,归根到底是“人的建筑”。城市,是我们的城市。

Tab标签: